因为这一片闩销和第三号钥匙开的闩销是平行的,两片闩销共同卡住锁梁上的叉形虎口,至此,锁才算全部被打开。 这把珍奇的锁,在几年前我曾看到过,那是一位老外同好,他在古玩市场遇到我,马上从包里掏出一把"四钥升降铁锁"给我看,他的神情得意洋洋。我欣赏了一阵觉得是把奇妙之锁不可多得,心中好生妒意,这么好的中华奇锁,怎私落入外人之手,真是惋惜。他很快从我手中讨了回去,我问他哪里买来的?他神秘兮兮小声轻语地说:"在山东古玩市场,花一千元买来的。" 一晃几年过去了,我始终没有机会觅到这种奇怪之锁。 真是"有缘千里来相会"。日前,同好藏友小潘告诉我,东台路古玩市场有一店铺博古架上有把铁质四开锁,小潘陪我前去一看。一看此锁不由得十分惊讶,这与我几年前见到的那把"四钥升降铁锁"何其相似。一问价格不菲,我又问店主道:"这货从何进的""这是一位老外寄卖的,还价不卖。"我咬咬牙就拿了下来。我揣度这位寄卖的老外,很可能就是几年前给我看的那把"四钥升降铁锁"的那位老外哩!我非常庆幸自己,从老外手里"争回"了本属于我华夏的古锁。 这把奇锁,就是一位制锁高手完全是用手工打制的,连接处用焊铆工艺,内部结构系用螺杆和闩销交叉组合而成,连圆形、方形管钥匙都是有接缝经敲打而成的,钥匙柄上的圆环也是手工打制的,无机械加工痕迹诚为可贵。这把锁断为民国时期之物。 诞生 中华古锁堪称奇锁众多,仅从以上数例便窥见中华古锁文化的博大精深。 我国锁文化不仅源远流长,而且内容丰富,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: 首先,锁是与人类私有制同时诞生的。它的历史十分悠久。那是在我国的母系社会晚期(相当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),当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,人类开始有了私有财产(少量)积累。为了保护个人财产,人类开始了对锁具的探索。最初是用兽皮包紧自己的财物。 外边用绳索反复牢牢打结。要开启时,必得用一根用兽牙或兽骨制成的“错”,把绳结一层层挑开。这是我国最原始的锁与钥的雏型。到了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,我国先民就创造了装在木结构框架建筑上的木锁。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锁具,可称得上是“世界第一锁”。以后随看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,又创造了铜锁、铁锁、银锁、玉锁等不同质材、不同形状的锁,工艺技巧越来越高。我国锁的蕴藏量也是居世界首位的。作为中国人,特别是制锁行业的同仁们,都应该感到光荣和自豪的。 形式 第二,我国历代锁具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丰富多姿的;从新石器时代的木锁到夏商时期的铁锁;从春秋战国的金属锁到秦汉时期的铁制三簧锁;从北魏的青铜锁到唐代的鱼锁和鎏金锁;从宋代的方身锁到明清时期的暗门锁、密码锁以及各种文字和动物锁,都显示了我国锁文化的博大精深,还有少数民族的锁,如撒拉族的四方横开锁、纳西族方形铜锁和彝族的原始木锁等等,更是独特。这是一片锁的海洋,也是一个浩瀚的学问之海。 用途 第三,用途广泛,制作精巧。按旧的传统分类,有广锁、花旗锁、刑事锁、首饰锁四大类,称为锁中的“四大金刚”。不过,这个分类面太狭了。也有从用途分,可以分成生活用锁、建筑用锁、军事用锁、交通用锁、仓库用锁、刑罚用锁,以及民俗用锁等等。它的足迹几乎遍及整个社会的所有领域。《礼记·月令》载,在周代,盂冬之月,都要“坏城郭,戒门闾,修键闭,慎管龠”。这里说的是修好城墙,用锁钥管好国门。因此,锁具用处大的锁住国门,小的锁住库门、场门、家门,直至锁住箱笼、抽屉……锁是人民必需的物质用品, 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。我认为,锁是人民伟大的创造,对国计民生,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。 中华玉锁 中国玉雕至少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,玉雕品种、风格、雕工等历代都有其特点。各式各样的玉锁在其中不是大器,但是作为一种吉祥护身辟邪用品,得到民间广泛的使用和欢迎。在此向大家介绍一部分明清玉锁。 玉锁有素面的,有单面或者双面纹饰的。有浮雕也有透雕。形状有方形、长方形、椭圆形、桃形。为了便于携带,一般长不超过10厘米,厚不超过1厘米。 纹饰有文字,镌刻的吉祥语一般是“长命富贵”、“金玉满堂”、“福寿绵长”、“和合如意”、“寿同日月”、“永保长寿”、“福寿双全”、 “既寿永昌”、“如月之恒”、“三保九如”、“万代荣封”、“金玉富贵”、“玉堂富贵”等字。 图案花纹一般是龙、凤、孩童、花卉、灵芝、蝙蝠、寿桃、荷花、如意等。山水人物写意纹饰玉锁,属于明清以来苏作工匠喜用的装饰作品。元明清三代受文人画的影响,在玉器纹饰中出现了大量的山水、人物、松、竹、梅等受文人推荐的画面。 封泥 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前,公私文书是用竹简和木牍来写录的,这些简牍为了防止在传递过程中被人私启窃看,便在卷好的竹简木札外面放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,用绳子把它捆札起来后,札绳结放在方槽内,再扣上一团泥,用印在泥上压出印文,借以起到“以检奸萌”的作用。这块打上印章的泥团,就是封泥,亦称“泥封”,其使用方法,类似过去邮局的火漆封信。 封泥多用青泥。青泥质块坚韧,故能传千年,封泥的正面是印文,背面有绳迹。其形状不定,大多是不规则圆形,少数呈方形。秦汉之印大都是阴文,在泥上钤印后即成阳文。魏晋之后,竹简木札逐渐被纸帛所取代,封泥之制亦渐废。 封泥出土较晚,清道光年间,川陕等地出土了封泥,因人们对其用途尚不了解,误以为是古代用以铸印的范母,至光绪年间,刘铁云始纠其廖,定名为封泥。清末民初,罗振玉搜集了大量封泥,委托王国维进行整理。王国维结合西陲出土的简牍,参稽古代文献,将封泥的型制和使用方法搞清之后,人们才对封泥有了明确的认识。1972年,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带有封泥匣(即斗捡封)的封泥,1996年,西汉北郊相家巷村出土的封泥,证实了王国维的考证是正确的。 封泥保留了大量秦汉官印的钤痕。现存的秦汉官印,多数是供殉葬用的冥器,属于当时真正使用的很少。而封泥上所钤之官印,都是当时实际使用的官印,因而上面留下了不少古代官名、人名和地名,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制、人物、历史、地理等都是难得的宝贵资料。 从现存封泥的文字形体来分析,少数封泥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相合,属古鉨类,而大量封泥文字,则属于秦定六国统一的小篆体。秦代的官印多为“田字格”。西汉初期的官印仍然留有秦代遗风。据此推知,带有“田字格”的封泥,大致属于秦或汉初的产物。。此后,为数甚多的汉印,不再带有边栏,这和封泥大都不带栏框恰巧相和会。